堆高车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堆高车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中海油购尼克森获批国有石油走出去仍面临风险dd-【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6 19:29:16 阅读: 来源:堆高车厂家

中海油购尼克森获批 国有石油走出去仍面临风险

中国页岩气网讯:加拿大政府7日宣布,决定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以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申请。这标志着中海油乃至中国企业完成迄今在海外最大宗收购案。该批准是这一收购完成的先决条件之一。

中国石油(8.71,0.00,0.00%)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说,在获得加拿大政府的批准后,这笔交易的成功可以说“几无悬念”。

加方确信收购“符合加拿大利益”

加拿大工业部长克里斯琴·帕拉迪斯当天说,按照《加拿大投资法》和有关指导方针,中海油已经使加方确信,其对尼克森的收购交易符合加拿大利益。他同时说,中海油已郑重向加拿大做出长期承诺,要在经营管理、商业发展方向、雇用人员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符合加经济发展利益,且承诺每年就履行情况向工业部报告。

加拿大总理哈珀在随后召开的记者会上表示,吸引投资是加拿大政府创造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点,加拿大非常鼓励和期待批准更多符合加拿大利益的外国投资。

尚需获得

其他政府与审批机构审批

中海油8日亦宣布了这一消息,同时表示,收购尼克森公司的交易尚需获得交易涉及的其他政府和审批机构的审批,并需满足或豁免于相关交割条件。

此前,这笔交易已获得尼克森公司股东和加拿大当地法院的批准。王震说,在获得加拿大政府批准后,这笔交易的完成还要涉及尼克森资产所在国相关政府的批准,包括美国、英国等国相关部门,并要获得中国政府的批准。

目前看在美国获得阻碍的风险性较低,即使有所阻碍,也只是针对部分资产,不会影响整体收购的完成。“虽然程序尚未完成,但可以说这笔收购已扫除了最大障碍。”王震说。

这笔交易距离20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已过去7年。2005年6月,中海油宣布以总额185亿美元现金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但最终因美国国会的激烈反对,撤回对优尼科的收购要约。

★观点

“过关”具有标志意义

虽尚存其他环节,但各界普遍认为,加方审批过关是收购成功关键一步,交易已基本没有悬念。这一交易受到广泛关注,其成功“过关”具有标志性意义。

标志之一,在于其交易金额创下纪录。151亿美元的收购金额,从全球今年的并购市场看,这也是一桩“超级交易”。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当下,这笔“大生意”无疑将提振相关行业及整体经济的投资和商业信心。

标志之二,在于其成为中国企业成功“走出去”的典型,并为将来中企海外并购带来重要判例。一段时间以来,以华为、中兴海外并购遇挫等为热点的中企国际化不顺利的局面也因此出现突破。

标志之三,在于交易后的未来发展,将成为中海油这样的中国大型能源企业整体实力的重要考量。对于151亿美元的收购对价是否“值”的问题,存在不同看法。应该说,对于这样规模巨大的收购,轻易做出“值”与“不值”的现期判断都显轻率。因为企业的战略考量、品牌价值等很难一时衡量。

★收购案背景

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

尼克森公司总部设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卡尔加里,是一家大型石油和天然气公司,其能源项目主要集中于三大领域——常规油气、油砂和页岩气。尼克森资产遍布世界多地,其中包括加拿大的油砂项目、也门的油田、西非和墨西哥湾的近海油气田以及英国北海油气田。

2012年7月23日,中海油宣布准备以151亿美元现金总对价,收购尼克森100%流通的普通股和优先股,其中普通股每股收购价为27.5美元,比7月20日收盘价溢价61%,优先股的对价为每股26.0加元。此外,中海油还将承担尼克森的43亿美元债务。自中海油提出收购以来,尼克森的股价不断上涨。

中海油计划在卡尔加里创建地区总部,负责管理尼克森及中海油在加拿大、美国和中美洲的资产,将留用尼克森所有管理层和员工,以充分利用其优秀的管理、技术和经营能力。

这次收购是加拿大自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最大金额的外资收购案。

★下一个挑战

国有石油公司“走出去”仍面临政治风险

赛迪顾问兼并重组咨询中心总经理申燕说,成功收购尼克森后,中海油面临的首先是政治风险,尼克森不光在美国和加拿大有资产,在欧洲也有很多资产,欧洲对此如何判断是一大挑战。其次是资源整合风险,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间并不长,人才储备也有所欠缺。三是财务风险,151亿美元的并购额偏高,并购后中海油还承担了尼克森43亿美元债务,未来盈利能力建设至关重要,而油价波动也将冲击其盈利能力。

王震指出,国有石油公司走出去仍面临着政治上的猜忌和风险。根据《卡尔加里先驱报》的报道,尽管批准了中海油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的收购,当地政府仍强调这属于“特例”,并表示未来将对海外国有背景企业收购采取更严格的态度。

申燕建议,在海外并购特别是资源并购中,中国国有企业往往面临着较大压力,我国应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此外,并购不仅仅要以获取资源为目的,更应关注以获取技术和市场渠道为目的的并购,实现并购多元化。

贵阳热钻

江苏气容

沈阳吹塑加工